绕航对运力的“蓄水”功能消失了吗?

最新信息

绕航对运力的“蓄水”功能消失了吗?
2024-03-27 08:31:00
年初以来,即期运价持续下行,使得市场对于红海冲突影响运力供应的持续性产生怀疑,市场重回供大于求的格局,绕航带给供应端的影响似乎消化殆尽。我们尝试回顾冲突发生以来,运力供应端的一系列变化,并尝试推演未来一段时间运力供应可能的走向。
  绕航事件始于去年12月中旬,12月14日和15日,马士基、赫伯罗特和地中海航运运营的三艘集装箱船遭到胡塞武装的袭击。随后各家航司接连宣布旗下船舶将暂停经过曼德海峡及红海区域。12月下旬开始,部分航司尝试恢复红海通行,但复航船只再度遭到胡赛武装的袭击。至今年1月19日,作为最后一家坚持通过红海的航司达飞宣布绕行,至此所有远东—西北欧航线均采取绕行路线,并维持至今。
  在绕航之初,运力供应端便受到影响。由于各航司决定绕航有先后,其间对于是否绕航出现过反复,因而去年12月下旬开始,欧线班次出现紊乱,且随着部分返程航次因绕航而无法按时返回远东,年初空班率明显上升,第二周的空班规模达到航线总规模的1/3,1月中国—西北欧周度平均运力投放环比去年12月下滑了16%,叠加春节前的出货旺季,推动短时间内现货运价快速拉升。
  航司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填补运力缺口,包括提速与其他航线运力的穿梭调配等方式,而春节所在的第七、第八周大幅停航缓解了运力紧张的问题。自3月下旬开始,欧线空班规模恢复到事件发生前每周2班的水平,红海事件影响逐渐消退。
  若关注欧线运力投放,发现航线的运行已较之前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在事件发生之初,我们测算远东—西北欧航线绕航前后相差8000海里(往返),需额外25%—30%的投放规模补充。但目前来看,航司提速运行之下,实际新增投船量略小于前期测算。根据联盟和航线的不同,航线的往返所需时间增加了8%—30%不等的长度。其中,2M联盟因航速提升幅度较大,且前期港内预留时间较宽松,因而往返所需时间增量在10%左右,而OA联盟航线绕航前后的时间差异较大,增量在25%左右。
  在此基础上,欧线的投船规模也明显增加,根据Linerlytica数据统计,去年12月初欧线运力总规模在370万TEU上下,而截至3月中旬,投船规模已超415万TEU,投船规模超12%。除他线调入和新船交付外,闲置运力也获得了明显的吸收。截至周一,12000+TEU的闲置运力仅10艘,不足15万TEU,绕行对于欧线运力的“蓄水”效应明显。
  从静态运力的角度而言,在当前闲置率较低的背景下,新增供应将主要来自新船交付,而年初至今的新船交付略不及预期。除了数据统计的原因外,手握批量订单的韩国韩华海洋、现代重工蔚山船厂接连发生事故致员工死亡,船厂建造进度受到影响,也是交付偏慢的缘故之一。纵观截至6月底的交付计划,预计11艘船将入列欧线,月均5艘,整体水平相对可控。
  从运力投放的角度来看,后续绕行产生的运力缺口对于新增运力仍有吸收空间。若观察船期表,则会发现4—5月有一些航线的执航船舶是待定状态,部分是因为4月开始船只是从远东出发,而前期空班当周没有投船,在经历了一个往返周期后,空缺再次轮转至远东,这部分运力需要额外的船只去填补(如对于新船运力的吸收)。因而,部分航线出现了8000TEU以下的船只,甚至4000TEU级船只执航的情况,相对于常规的12000TEU级以上的船只而言,小型船舶的单箱成本高昂,经济性并不好。
  下半年,随着新船交付规模不断增加,供应压力将不断增大。但若绕航持续,则意味着航司仍有较为丰富运力调控手段。一方面,当前航速有较为充裕的下降空间,目前17000+TEU的平均航速相较去年同期高出了7%左右,降速可以吸收更多船只,也可大幅降低油耗成本以及碳税成本。在2023年运价低迷之时,欧线便出现了慢速返程的情况。此外,当前闲置率也处于低位,航司往往会在淡季将船派往修船厂进行管理维修,也可对运力进行一定吸收。
  整体而言,尽管今年新船交付计划高企,并成为前期市场悲观预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受红海事件影响,绕航带来的额外损耗推后了市场供应压力。且若绕航长期化,其带来的红利——对运力的吸收空间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发挥效用。然而,这也意味着,一旦绕航结束,对运力增量的“蓄水”功能消失,则蓄积运力将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运力供需格局将出现扭转。这成为当前盘面远月合约持续偏弱的核心原因,且该不确定性在绕航结束前将持续影响盘面对于远月合约的估值。(作者单位:国投安信期货)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绕航对运力的“蓄水”功能消失了吗?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