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保卫战”第十年:能源及产业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交通领域是新突破口

最新信息

“蓝天保卫战”第十年:能源及产业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交通领域是新突破口
2023-12-11 20:18:00
2023年是我国提出“向大气污染宣战”的第十个年头,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来到全球气候问题博弈的十字路口,中国正以大国担当面对全新的挑战。

  11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12月11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办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介绍《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行动计划》强调,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等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切实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这是国家继2013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2018年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发布的第三个“大气十条”。《行动计划》提出了九项重点工作任务,共39项举措。
突出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不可否认的是,十年治理,成效卓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成就。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上述吹风会上,刘炳江将我国十年空气质量治理的经验概括为三、四、五——即聚焦“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调整;“天然气消费量翻倍、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化解、大气污染治理科技进步、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创建”的四大机遇;以及“减煤、汰后、控车、治污和抑尘”五大路径。
  刘炳江表示,二氧化硫治理是比较彻底和成功的,但是氮氧化物和VOCs的治理还在路上,尤其是现在的气象问题,春天沙尘、夏天高温,冬天又来了厄尔尼诺,对我们空气质量改善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新任务新问题,在总结过去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本次出台的《行动计划》传承延续了‘大气十条’和三年蓝天保卫战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在重点区域上,《行动计划》共提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82个城市。相比第一个“大气十条”的47座城市和第二个“大气十条”的80座城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它的特点就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调整得多一些,由原来‘2+26’城市调整为‘2+36’城市。整体来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总数没有太大变化,由80个城市调整到82个城市。”刘炳江进一步解释,长三角南部的城市PM2.5基本都稳定达标了,所以就剔除了,这是根据空气质量改善的现状,还有大气传输的特点来确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将总体目标定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分别下降20%、15%,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体达标,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
  “当前我们国家空气质量污染还是以PM2.5为主要矛盾,文件明确了PM2.5的下降目标。”刘炳江还强调,《行动计划》的亮点之一是,交通领域的低碳绿色转型量化指标最多,突出了氮氧化物、VOCs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多个“2025目标”被提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行动计划》中,2025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行动计划》对钢铁、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天然气、煤炭生产供应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针对钢铁行业,文件指出“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推行钢铁、焦化、烧结一体化布局,大幅减少独立焦化、烧结、球团和热轧企业及工序,淘汰落后煤炭洗选产能;有序引导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产量占比达1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继续实施‘以钢定焦’,炼焦产能与长流程炼钢产能比控制在0.4左右。”
  金联创钢铁分析师徐翠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钢铁行业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产能优化以及不断强化环保工作。在国家“双碳”目标之下,发展低碳、零碳乃至碳中和钢铁技术是产业绿色转型的重点方向, 这也是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30%左右。持续增加天然气生产供应,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另外,《行动计划》还要求,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0%和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
  刘炳江在上述吹风会上表示,总体而言,我们国家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无论煤炭的消费量、钢铁的产量、有色金属的产量,原油加工能力、发电量,都是稳居世界第一。不过,我们一直说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的状况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转变。
  刘炳江坦言,尽管中国煤炭消费量是逐年下降的,2020年比2013年煤炭的总消费量下降了5%左右,不过目前来看现在这个机遇确实有点不存在了,但是出现另一个大机遇,就是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
  正如《行动计划》第四项“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中所要求的,要持续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加快提升机动车清洁化水平,强化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全面保障成品油质量。
  在机动车清洁化方面,《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区域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燃气货车。并力争到2025年,重点区域高速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
  永泰数能CMO李晶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超充技术的发展可以带动交通电气化的快速实现。目前最新的液冷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尤其是在旅游景区和高速服务区,可以很好地解决排队时间长的问题。”特来电新能源副总裁王昆鹏则向记者介绍,新能源汽车的指数级发展有目共睹,同时也凸显了支撑规模化发展的充电基础设施成为了一个短板和瓶颈。在提升汽车电动化水平中,还需要重点加强城市充电设施“五张充电网”,即公共、公交、园区、物流、小区的均衡布局,互联互通和服务质量提升。
  “我们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确确实实进入了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绿色转型确实要有足够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刘炳江表示,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蓝天保卫战”第十年:能源及产业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交通领域是新突破口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